時間:2011-10-08來源:東北網
東北網10月7日訊(記者 顧碩)記者7日從省水利廳了解到,“十二五”時期,黑龍江規劃水利投資1500億元,重點實施農田水利、農村飲水安全、水資源開發利用、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水能水產資源開發、國境界河國土防護、水土保持、河湖生態修復、濱水城市和旅游名鎮水利等“十大工程”。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成“五大體系”。
——基本建成糧食安全水利保障體系
按照糧食產能達到1 500億斤的要求,大興農田水利建設。重點建設三江平原地區14處大中型灌區、東部水稻主產區、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一期、西部地區以大型噴灌和膜下滴灌為主的旱田高效節水灌溉、三江平原綜合治理、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確保水田面積穩定在5 000萬畝以上。加快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旱澇保收田面積達到5 000萬畝,充分利用好我省水資源,全面提高農業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
——基本建成水資源配置與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蓄、引、提、調、控、節相結合,加緊建設一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和水源工程,真正做到蓄住天上水,截住地表水,留住過境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強化中水回用。建成綏化閣山、龍江花園等一批大中型水庫,加快建設塔河塔林西、鶴崗關門嘴子等一批大中型水庫,開工建設引松補撓等一批引水工程,建設哈爾濱西泉眼水庫等一批供水工程,有效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和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水庫興利庫容由86億立方米提高到120億立方米,地表水調控能力由13%提高到18%。2013年解決規劃內的800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積極推進規模連片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延伸集中供水管網,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城鄉一體化供水,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基本建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體系
通過實施大江大河和重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病險水庫和水閘除險加固工程、農田除澇工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有效提高城鄉防洪、除澇、抗旱保障能力。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防洪標準達到20-100年一遇,重要城市堤防防洪標準基本達到50-100年一遇,主要支流的重點河段堤防防洪標準達到30-50年一遇。完成178條中小河流重點河段治理任務。加快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中俄國境界河塌岸嚴重河段得到有效治理。完成270座重點小(Ⅰ)型、39座重點小(Ⅱ)型、385座一般小(Ⅱ)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基本消除各類病險水庫(閘)安全隱患。農田除澇標準達到5-10年一遇。
——基本建成水資源節約和水生態保護體系
加強旱田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大型噴灌工程,積極發展膜下滴灌,為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探索玉米、水稻種植北移戰略作貢獻。加快大中型灌區骨干工程以及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建設,擴大水田控制灌溉面積。防滲襯砌渠道達到1.6萬公里。水田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126立方米降低到73立方米。加強水土流失治理以及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濕地的保護。為我省生態、濕地風光旅游提供水利保障。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穩步發展牧區水利。發揮地潔水清的環境優勢,加快發展水產養殖。大力推進哈爾濱、齊齊哈爾等濱水城市和旅游名鎮水利工程建設。實施農村河道綜合整治。
——基本建成現代水管理體系
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基本建立,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實,流域綜合管理和區域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基本建立,水利法制體系基本形成,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水利行業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