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12-20來源:中國水工設備網
關鍵詞:灌區;改革;發展;研究
一、寧夏引黃灌區概況
寧夏引黃灌區是我國古老大型灌區之一,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之美稱。南起中衛沙坡頭,東鄰鄂爾多斯臺地,西倚賀蘭山,北至石嘴山,南北長
寧夏地處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量少質差,地區分布不均,是全國地表水資源最貧乏的省份之一。當地年水資源總量11.63 億m3,人均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寧夏引黃灌區水利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能力建設為主線,以體系建設為核心,以管水方式轉變為支撐,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水量調控能力;更加注重制度創新,著力提升水權交易能力;更加注重監督管理,著力提升節水防污能力;更加注重調度體系建設,著力推進地表水、地下水聯合運用;更加注重服務能力建設,著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合理需求;更加注重發展方式調整,著力推進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更加注重水污染防治,著力促進末端治污向源頭防污轉變。
到2015 年,通過統籌利用黃河水、當地水及非常規水和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基本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合理需求。全自治區引、耗水總量控制在黃委分配指標之內,全自治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47 左右,水分生產率達到
三、具體任務
1.加強能力建設,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
(1)水量調控能力建設
一是實施青銅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十二五”期間,完成干渠砌護
(2)水權交易能力建設
2003 年以來,寧夏引黃灌區啟動實施水權轉換項目,走出了一條解決干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問題的新路子。但要全面推進水權轉換工作,還需著眼黃河水資源開發與保護大局,科學研究,統籌兼顧。“十二五”期間重點任務:一是研究水權轉換范圍拓展工作,探索在揚黃灌區開展水權轉換試點;二是培育水市場,探索在一二三產業之間、境內區域之間開展水權交易試點;三是強化水量調配,為寧東等21 個工業園區提供用水保障,確保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四是按照計劃下達情況,實施其他灌域水權轉換項目建設。
(3)節水防污能力建設
在農業方面,要針對灌區灌排體系特點,在灌溉輸配水過程、耕作過程和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節水防污措施,減少回歸水造成的水肥流失或暴雨徑流產生的農業面源污染對水環境的影響,提高水環境的自凈效果。在工業方面,要通過分質供水、多級用水、循環用水、深化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和減排等措施,達到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效果。在生態方面,要完善城市水系網絡,增強水系循環能力,完成以沙湖、閱海、鳴翠湖、寶湖等重點河湖連通保護工程。
2.完善體系建設,構建供水可靠的灌區水網絡
(1)水量調度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以促進灌區節水增效為內容的調度體系建設。在灌溉面積逐年擴大、用水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通過完善水量調度體系,健全節水激勵機制,確保糧食效益穩中有升,引黃水量不超指標。二是加強以統籌優化水資源配置為內容的管理體系建設。通過加強水資源配置體系建設,促使在用水總量中占用比例較大的農業用水,逐漸向工業、城市、生態等高效益行業轉移。三是加強以維系黃河健康生命為內容的制度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黃河寧夏段水量調度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實現對各類引黃取水口的統一管理,確保石嘴山斷面流量按黃委控制指標平穩下泄。四是加強以打造西北生態屏障為內容的分配體系建設。著眼河湖濕地依法治理實際,合理編制調度預案,統籌利用黃河水、雨洪水和農田排水資源,為打造西北生態屏障提供水源保障。
(2)多水源聯合運用體系建設
通過地表水和地下水、常規水和非常規水的統一調配,切實提高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大北部引黃灌區農業淺層地下水的利用量,鞏固平羅、惠農、靈武、賀蘭四地1 萬hm2 井渠結合灌溉面積。針對灌區調蓄能力不足及灌溉期缺水問題,利用鎮北堡攔洪庫等蓄滯洪區與湖泊濕地實現季節性調蓄,實現地表與地下、常規與非常規水資源的聯合調度。
(3)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健全農民用水戶協會組織。全面推行農業供水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以農民用水戶協會為主要形式的農業供水管理體制,形成“農民自主全面管水—鄉村兩級監督協調—水管單位延伸服務”的管水模式。二是加快灌區信息化工程建設。完善水情遙測系統和視頻監視系統,實現水情、雨情數據的自動采集、處理和預報。增加土壤墑情監測和支斗渠動態配水系統,建成覆蓋各大灌域的水利信息化工程,適應灌區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需要,向精細調度、精準灌溉邁進,灌區現代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3.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
(1)開發水資源向管理水資源轉變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國務院“八七”分水方案為總量控制剛性約束,全面落實《寧夏黃河水資源縣級初始水權分配方案》和黃河流域年度水量調度指標,嚴格實行各市縣地表水用水總量、地下水可采總量、排污總量和取水戶取水總量“四個總量”控制管理。
(2)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轉變
一是以“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為核心,切實抓好水資源配置,即由傳統的“以需定供”轉向“以供定需”“以水定發展”,使水資源管理由滿足當地現有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轉向當地經濟發展方式要適應當地的水資源承載力,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加大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的節水力度,抓好灌區節水改造,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三是推進河湖水系建設,實行調水引流、多源互補,構建引得進、排得出、可調控的引黃灌區水網體系。四是強化水量調度,正確處理防洪與灌溉的關系,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保障各業用水需求。五是建立節約用水責任、考核和激勵機制,確保全自治區引水和耗水總量不超黃委控制指標,節約用水成為全灌區的廣泛共識。
(3)重點水利投資向節水防污轉變
繼續加強水資源保護,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嚴格渠道、水庫、河流、湖泊、排水干溝的監督管理。繼續深化水價改革,跟蹤調研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建立長效的水價補償和節水杠桿機制,確保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4.提供支撐保障,抓好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實
一是政策支撐保障。“十二五”期間,灌區水利改革發展工作任務繁重、內容廣泛,需要有關部門加強指導,密切配合,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切實推進重點項目落實。二是科技支撐保障。依托續建配套、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水利工程,大力開展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和應用,積極建立科技創新平臺,為傳統的水利施工注入現代文明因子。三是人才支撐保障。探索建立有利于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努力造就一支熱愛水利、扎根水利、獻身水利的人才隊伍,形成推進水利事業科學發展的強大合力。
作者簡介:周濤,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