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7-07來源:
摘要: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至2030年的水資源供需分析及水資源配置情況,分析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長江流域水資源面臨的形勢。提出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強化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不斷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高度重視跨流域調水工程影響、逐步實現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統一調度和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等6個方面的對策措施,以實現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關鍵詞:水資源利用 水生態 跨流域調水 水管理 長江流域
1 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
1. 1 水資源量
長江流域降水較豐沛, 1956~2000年同步系列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約1 100 mm, 折合年降水總量為19 370億m3 ,占全國的31%。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水資源量9 856億m3 ,折合徑流深為552. 9 mm受季風氣候和地形地貌影響,流域絕大部分區域地表水資源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 60%~80%的徑流量集中在汛期。流域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資源量為2 492 億m3 ,主要分布在山丘區,通過河川徑流的形式排泄。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間的重復計算水量為2 390億m3 ,流域水資源總量(地表水資源量和地下水資源量之和扣除二者之間的重復計算水量)為9 958億m3 ,占全國的35%。
長江流域水資源總量居全國各江河之首,人均占有量2 326 m3、耕地畝均占有量2 150 m3 ,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0%、70%。
對比1956~2000年同步系列水資源評價成果與20世紀80 年代初期開展的第一次全國水資源評價(1956~1979 年系列)成果,流域水資源總量變化不大。
1. 2 水資源可利用量
水資源可利用量是在保護生態環境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在可預見的未來,通過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措施,在當地水資源中可供河道外開發利用的最大水量(按不重復水量計) ,是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最大控制上限。扣除無法控制的洪水量和需下泄的生態環境水量,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 827億m3 ,占全國的34. 7%。
1. 3 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 a來,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取得了巨大成就,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約4. 57 萬座,水庫總庫容1 745 億m3 引提水工程約36. 8萬處,年引提水能力1 336. 4億m3 跨水資源一級區的調水工程11 處 塘堰約480. 7萬處農村分散的手工、機械井約701萬眼集雨工程約268萬處。形成了約2 300億m3 的年供水能力。
2007年,長江流域總供(用)水量為1 802.
根據1995~2006年同期供水量和水資源資料,長江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17. 8% ,略低于全國平均值(19. 0% ) ,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一定的潛力。
2007年,長江流域人均用水量
1. 4 水資源質量
2007年,長江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257.
2007年,在所評價的69
2 水資源供需分析
2. 1 經濟社會發展預測
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降低資源消耗、提高發展質量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總體要求,依據全國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和預測成果,并參考流域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長期發展規劃,對2030年前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進行了預測。
預計到2030年,流域總人口將達到5億左右,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按2007年不變價,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萬億元左右在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將進一步優化調整,一、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將調整為4. 0∶50. 4∶45. 6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將達到1 933. 3萬hm2 ,比現狀增加453. 3萬hm2。
2. 2 用水定額和效率
按照“科學高效、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生態良好”的原則,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條件和節水減污的要求,應加強長江流域節水防污型社會建設。到2030年,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將大幅度提高,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通過強化節水型社會建設,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定額控制在168 L / (人·日)以內,城鎮供水管網漏失率下降到11%以下,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額控制在100 L / (人·日)以內通過調整工業結構和產業優化升級、逐步提高水價、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水平和推廣先進的節水工藝等措施,流域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56 m3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86%以上通過大力發展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灌溉畝均用水量控制在422 m3以內,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 60以上。
2. 3 需水量預測
按照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以及采取強化節水措施的用水定額和效率指標測算,到2030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需水量為2 351億m3 ,較現狀供(用)水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2. 4 供水量預測
根據各區域水資源和來水條件、需水情況及供水系統的運行情況,在滿足河道內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現有工程措施的挖潛配套與優化調度,適當建設新水源工程,以及加大污水處理回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措施,到2030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可供水量為2 348億m3。
2. 5 供需平衡分析
采取強化節水措施,控制需求過快增長,對現有工程設施挖潛配套,適度建設新水源工程,合理調配水資源,保障生態環境用水。到2030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總需水量2 351億m3 ,可供水量2 348億m3 ,缺水3億m3 當保證率為90%時,總需水量2 594億m3 ,可供水量2 587億m3 ,缺水7億m3。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份,可基本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特殊干旱年,除局部區域外,全流域總體經濟社會發展不會因缺水而遭受大的沖擊。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缺少水資源控制性骨干工程,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開發程度和利用水平相對較低,主要應通過對現有設施挖潛配套,并結合綜合利用規劃,開發建設一批大型控制性調蓄工程和一批大、中、小型水源工程,重點解決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和黔中高原等區域的工程性缺水和資源性缺水問題。長江中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沿江經濟帶的核心地區,考慮未來中游城鎮密集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主要應通過加強節約用水和防污治污,強化對現有工程設施的挖潛配套和節水改造,建設一批水資源調控工程和江湖連通工程,提高對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資源的調控能力,改善枯水期和枯水年供水狀況以及河湖生態環境用水狀況。長江下游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地區,總體上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較高,城鎮及工業用水比重大,對供水水質及保證程度要求較高,在強化節水減污措施的基礎上,主要應通過提高沿江工程的引排能力,逐步擴大引江規模等措施解決。
3 水資源配置
按照“公平公開、統籌協調、高效利用、綜合平衡”的原則,對水資源在經濟社會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之間、不同區域之間以及不同用水行業之間進行合理配置,使得水資源配置格局與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相協調,在保障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有效保護水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環境。
到2030年,長江流域本區域多年平均年共配置水量2 348億m3 ,按不同用水行業分,工業、農業、生活、河道外生態環境配置水量為759, 1 195, 359, 35億m3 ,分別占總水量的32. 3% , 50. 9% , 15. 3% , 1. 5%按城鄉分,城鎮和農村配置水量為1 064億m3 和1 284億m3 ,分別占總水量的45. 3%和54. 7%按供水水源分,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外流域調入配置水量為2 213, 87, 40, 8億m3 ,分別占總水量的94. 3% , 3. 7% ,1. 7% , 0. 3%。
到2030年,在滿足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用水要求的基礎上,多年平均年向外流域調出水量452. 5億m3 ,受水區主要位于黃河、淮河、海河3大流域。
到2030年,長江流域本區域多年平均年河道外配置水量的消耗量為1 312億m3 ,本區域消耗水量與向外流域調出水量之和為1 764. 5億m3 ,占可利用量的62% ,入海水量為8 100億m3 ,平水年和中等干旱年份,河道內及河口地區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總體可得到保障,特殊干旱年將受到一定影響。
4 水資源面臨形勢
4. 1 水資源可利用量有一定限度
長江流域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可利用量有一定限度。長江流域單位國土面積水資源量為56萬m3 /km2 ,約為全國平均值的兩倍,水資源總量相對較豐富。單位國土面積水資源量最大的是鄱陽湖水系,為94. 6 m3 /km2 最小的是金沙江石鼓以上區域,為19. 3 m3 /km2。最大最小相差3. 9倍,地區分布嚴重不均。受季風氣候影響,長江流域水資源量年際變化較大,且出現連續豐水年或連續枯水年的情況,在1956~2000 年系列中,最大為1998 年的13 045 億m3 ,最小是1978 年的7 577 億m3 ,最大最小比值為1. 7,變差系數為0. 12。降水量和河川徑流的60% ~80%集中在汛期,年際和年內分配的不均性比較顯著。長江流域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 827億m3 ,可利用率為28. 5% ,即使加強洪水資源化利用的工作力度,可利用量仍然有一定限度。
4. 2 水污染防治任務更為艱巨與復雜
長江流域水體水質總體良好,但湖(庫)水富營養化有加重的趨勢。根據河流水質評價結果, 2007年長江流域水資源質量總體良好,大部分河段能滿足所屬水域水功能的要求,但局部污染較嚴重,干流城市江段岸邊水域水質較差,尤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攀枝花等5個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更為突出,支流部分河段特別是嘉陵江、岷江、沱江、漢江、湘江一些重要城鎮的河段水污染嚴重。根據湖(庫)水水質評價結果, 2007年湖(庫)水均處于中營養以上,其中處于富營養狀態的占24. 1%,且湖(庫)富營養化有加重的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生活和一般工業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2007 年已達到257. 3 億m3 (不含太湖) ,且處理率僅為40%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總氮和總磷的面源貢獻率已超過70% , COD和氮磷的面源貢獻率已接近50% ,而面源污染治理仍是世界性難題。因此,污染源治理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決定了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任重道遠。
4. 3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總體較低
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總體較低,仍有一定的開發利用潛力,但地區之間嚴重失衡,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為17. 8%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開發利用程度總體較低。地區間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差距較大,開發利用率最高的為太湖流域,約85%,最低的為金沙江流域,約5%,地區間嚴重失衡。由于部分地區的水資源過度、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出現河流斷流、干涸,湖泊、濕地萎縮,入海水量減少、咸潮入侵加劇,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石漠化等一系列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問題日趨顯現。
4. 4 供水保障程度及用水效率低
長江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雖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供水保障程度較低、用水效率不高。流域已建蓄、引、提、調等大、中、小型工程設施約522 萬座(處) ,集雨工程、水井等微型工程設施約969 萬處(眼) , 2007年總供(用)水量為1 802. 1億m3 ,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成績。在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中,蓄水工程供水能力約占總供水能力的1 /3,且多為小型水庫和塘堰,各類蓄水工程的總調節庫容占水資源總量的比重不足1 /10,由于調蓄能力小和控制程度低,供水保障率較低。由于節水意識不強、節水設施不足,平均單位用水GDP產出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在60%左右,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 45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用水效率不高,具有較大的節水潛力。
4. 5 調水量大影響本流域可持續利用
長江流域內需水量將持續增長,且跨流域調水任務繁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面臨巨大壓力。到2030年,長江流域本區域多年平均年需水量為2 351億m3 ,較2007年供(用)水量增加548. 9億m3 ,將保持緩慢增長的態勢。到2030年,長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向外流域調出水量452. 5億m3 ,其中南水北調東、中、西線工程分別為148, 120. 5, 80億m3 ,滇中調水工程12. 1億m3 ,引江濟渭工程15億m3 ,引江入巢濟淮工程10億m3 ,江蘇沿海引江工程58億m3 ,其他調水工程8. 9億m3 ,跨流域調水任務十分繁重。
長江流域水資源總量較豐沛,但由于時空分布不均、供水工程不足,局部地區供用水矛盾較為突出,現狀供需平衡分析表明,多年平均和75% , 95%保證率情況下,全流域分別缺水14億m3 和38億, 101億m3 ,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黔中高原、湘南湘中、贛南、漢江唐白河、鄂北崗地等地區。由于長期以來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進程中忽視了對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局部地區水質污染和不合理開發加劇了水資源短缺、水環境破壞和水生態惡化,嚴重威脅到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干支流一批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并投入運行,長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陽湖及河口等區域的水資源情勢將產生較大變化,對生態環境的疊加累進影響也將逐步顯現,必須研究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由于長江流域是全國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跨流域調水在一定程度上對水源區所在河流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形成較大壓力,需采取必要的補償措施。由于水資源利用方式還很粗放、節水管理與節水技術還比較落后,用水效率不高,加重了局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治污壓力。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海平面上升,河口地區咸潮入侵將加劇,極端干旱事件發生的頻率和范圍可能增加,水資源安全保障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因此,今后一個時期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將面臨巨大壓力。
4. 6 水資源統一管理亟待加強
目前,水資源管理工作正逐步加強,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尚待建立,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還需進一步強化。隨著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確立,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的編制完成,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建立,水行政執法監督的不斷強化,長江流域水資源管理工作將逐步得到加強。為全面提升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撐和保障能力,流域水資源管理應實現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轉變,建立并執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目前,流域水資源管理上的責權分離的弊端依然存在,尚需進一步明確和落實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的職能劃分與結合問題,亟待建立切實可行且高效的跨部門、跨區域協調機制,進一步強化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
5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5. 1 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長江流域水資源總量較豐沛,但時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區和枯水時段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廢污水排放量巨大,且逐年增長,水資源保護面臨巨大壓力,部分地區和枯水時段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厲行節約用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是合理配置水資源的重要前提,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措施,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保障。因此,應把建設節水型社會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長期堅持。
長江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應按照“全面節約、有效保護”的原則,使節水工作貫穿于國民經濟發展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全過程。要加大節水宣傳力度,提高全民節水意識積極發展節水型產業,轉變用水模式,提高用水效率,全面加強農業、工業和居民生活節水,抑制需求過快增長以節水促減污、以限排促節水,減少污染物排放,有效保護好水資源,從而緩解部分地區和枯水時段水資源的供需矛盾。
5. 2 大力強化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良好,但干流城市江段、支流部分河段水質較差,湖(庫)富營養化有加重趨勢,且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廢污水排放量還會逐年增加,水污染防治任重道遠。由于部分地區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局部地區已出現一系列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問題,且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疊加累進影響將逐漸顯現,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巨大壓力。因此,必須以水環境承載能力和水生態系統承受能力為基礎,合理把握開發利用的底線和水生態環境保護的紅線,大力強化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維護好流域水生態環境。
長江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應按照“在保護中促進開發,在開發中落實保護”的原則,開發與保護并重,強化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以水功能區劃為基礎,以入河排污控制量為控制目標,加快點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加強干流主要河段和主要支流綜合治理,強化湖(庫)富營養化治理,逐步使水功能區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內,使水環境呈良性發展以河(湖)生態環境需水為控制目標,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加強水利水電工程調度運行管理,使干支流控制斷面下泄水量和流量滿足生態環境需水要求,水體多種功能發揮正常以保護國家及地方重點保護區域與保護對象為重點,合理規劃流域治理開發方案,強化生境、濕地保護與修復,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好河流水體生物群落,實現水生態系統功能正常。
5. 3 不斷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
由于長江流域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調蓄能力小、控制程度低,局部地區供需矛盾突出,供水保障程度低,而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尚不高,還有一定的開發利用潛力。因此,必須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依據,在合理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
長江流域水資源開發應遵循“總量控制”的原則,到2030年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控制在30%左右,應按照“三生用水兼顧”和“綜合利用”的要求,在全面強化水資源節約與保護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建設。加快城市供水水源建設,全面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建立健全應急供水機制,保障飲水安全加強灌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保障糧食安全積極推進水能資源合理、有序開發,加強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的統一調度,加快農村小水電及農村電氣化建設,合理開發水能資源在保障長江流域用水的基礎上,加快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通過河道渠化、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設,加快航運發展。從而逐步建成長江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體系,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 4 高度重視跨流域調水工程影響
長江流域是我國水資源配置的戰略水源地,南水北調東、中、西線,滇中調水、引漢濟渭、引江入巢濟淮、江蘇沿海引江等眾多跨流域調水工程均以長江干支流為水源。從長江流域及分區水資源總量分析,在一般年份跨流域調水工程對長江流域水資源利用及生態環境影響總體不大,但部分調水工程對水源工程所在區域或河段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在枯水時段對長江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區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跨流域調水工程的影響。
跨流域調水工程應按照“調水區與受水區統籌兼顧”的原則,正確處理好調水區與受水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合理確定調水規模,落實緩解不利影響的補償措施。在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調水區應采取必要的補水措施,實行水資源統一調度,落實生態環境補償措施,保證調水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在枯水時段應采取聯合調度措施,當長江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區供水緊張和咸潮入侵嚴重時,跨流域調水工程應采取避讓措施,保障長江下游干流及河口地區供水安全。建立跨流域調水工程水資源合理調配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用水保障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與經濟調節機制、水資源戰略儲備制度以及生物入侵防范機制等,以加強跨流域調水工程的統一調度和管理,保障調水區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受水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5. 5 逐步實現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統一調度
三峽及干支流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跨流域調水工程的逐步建設并投入運行,對防洪、供水、發電、航運、水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將產生巨大的作用。但工程群的運用也將顯著改變水沙條件,從而對各支流尾閭、中下游干流、河口及洞庭湖和鄱陽湖地區防洪、河勢、水資源、水生態環境等產生疊加累進影響,同時單一工程獨立調度也會制約其他工程及工程群效益的充分發揮。因此,必須積極探索,逐步實現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的統一調度。
長江流域應按照“興利服從防洪、電調服從水調、專業服從綜合、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通過逐步完善法規、加強組織和協調、科學制定調度方案、強化調度管理,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統一調度管理制度,以實現流域整體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最大化。盡快制定和出臺“長江水量調度條例”組建流域綜合調度管理機構建立跨區域和跨部門協調機制、責任分攤和利益共享機制、補償機制、分級分部門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水情監測基礎設施和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建立長江整體調度模型,制定統一調度方案,確立調度方案管理制度和后評價制度,從而,為實現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的統一調度提供法律、組織和技術保障。
5. 6 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
隨著《水法》等涉水法律的頒布實施,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得以確立,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日趨完善,水功能區管理和排污口設置審批制度開始實施,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堅持“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原則,通過健全法制、改進體制、完善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水資源管理制度,以實現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
(1) 建立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在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基礎上,抓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蓋流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市、縣三級行政區的用水總量控制目標體系,全面實行用水總量控制,遏制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無序開發。根據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要求和各地的水資源條件,完善各級行政區用水定額,嚴格控制超定額用水。
(2) 完善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制度。開展規劃水資源論證工作,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的管理,提高科學論證水平,切實從源頭控制對水資源的浪費和不合理開發利用。按照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的要求,逐級明晰各河流和行政區域取水許可總量,根據從嚴從緊的要求重新核定各用水戶用水量,換發或發放新證。
(3) 建立計劃用水和水資源統一調度管理制度。根據水的中長期供求計劃、水量分配方案、水資源狀況和年度來水量,動態制定年度用水和水量調度計劃,逐步建立年度用水計劃申報、下達和執行監督機制。根據水資源的動態狀況,加強對多種水源的統一調配,實行控制性水利水電工程和跨流域調水工程統一調度,以提高水資源的整體調配能力,保障供水安全和提高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
(4) 健全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健全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制度,根據水功能區納污能力、水質狀況和水環境保護的要求,制定分階段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目標,依法提出污染物入河總量控制意見。健全入河排污口登記、審批和監督制度,新建、改建、擴建入河排污口要進行嚴格的審批和監督管理,要將入河排污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到各入河排污口,切實加強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根據有關規劃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采取綜合措施,強化飲用水水源區保護。建立生態環境用水保障制度,根據各河流水資源條件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研究制定主要江河不同河段和主要控制斷面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基流、生態環境下泄水量等控制指標,作為水資源配置和調度的控制條件,通過加強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統一調配,滿足生態環境用水的要求。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修復、誰排污誰治理”的原則,研究和建立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水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制定各類水工程建設和調度運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和標準,建設和完善水生態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加強對江河湖庫水生態環境系統的保護。
(5) 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經濟調節機制。
建立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價值體系,合理確定各類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及各類用(排)水戶的資源環境稅(費)標準,將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補償費用納入資源環境稅(費) ,并完善征收制度。健全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經濟調節政策和管理政策體系,合理調整經濟布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步伐。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對不同水源和不同類型的用水實行差別水價,逐步推進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生產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積極探索豐、枯水價,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
(6) 健全干旱及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制度。完善水資源監控體系,加強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取水、供水、用水和退水等水事活動的計量與監測系統建設,提高對水資源的動態監測與監控能力,提高對干旱、突發水污染、供水安全突發事件的預警能力。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啟動長江流域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加強水資源調度等應用系統的開發建設,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應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建立應對干旱及突發事件的應急水源儲備制度和應急管理制度,確定流域和各區域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水源儲備、水資源安全保障應急預案、水量調度預案,建立水資源應急組織指揮體系,建立水資源突發事件報告制度、應急響應機制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保障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